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世界文化知識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技術與藝術的結晶。無論是從制版過程中的分色參數的選取、灰色平衡的數據設定、階調層次的再現,還是從印刷過程中的水墨平衡的控制,以及最后裝訂、包裝的效果,無一不體現出美學的觀點。從某種意義上講,印刷的發展史是一部人類再現美、傳播美的歷史,印刷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也是人類追求盡善盡美的過程。目前,各出版社正在逐步實行優質優價,各印刷企業也均在狠抓產品質量。如何提高本企業的產品質量,推動印刷技術的發展,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一下印刷發展的過程與美學的關系,以引起印刷界同行的注意。
一、印刷中的美是客觀存在的
馬克思曾經指出,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人類物質文明的高低,取決于技術進步的程度,而技術進步與美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美學向物質產品滲透,與技術相結合,進一步提高了生產過程和產品的文明水平。人類物質文明的歷史說明:物質文明的誕生和發展,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社會需要、采用技術手段和美的尺度改造自然的結果。印刷最終的結果也是形成一種物質產品,自然是離不開這個規律。
印刷術的發明,一向被世界公認為“神圣的藝術”、“文明之母”。這兩個譽稱,充分透示了印刷技術與審美的關系。我國印刷術發明以前,古代人隨著工具、技術的改進,先后將文字刻于甲骨,鑄于銅鐵、雕于玉石,寫于竹帛,書于紙頁,一次比一次更自覺地運用美的規律創制,不少已成為稀世之寶。但是,從發展的眼光看,無論是技術或審美程度,它的歷史局限性畢竟是很大的。隨著漢字字形的不斷規范,紙墨等印刷材料不斷創新,蓋印和拓印技術的日益成熟,社會對復制文字和圖像需求的增加,在唐代初興起了雕版印刷,實現了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比之過去不但成書快,印量大,可以在較大范圍內傳播思想文化,而且審美水平也上升到一個新階段。到了宋代,出現了雕版印刷技術的黃金時代。
我國勞動人民在雕刻中精工細作,采用的字體,有顏體、歐體、柳體、蘇體、瘦金體,又分為古體、簡體、方體、扁體、圓活體等等,競相媲美。其中以古體比較普遍,字畫斬方,神氣肅穆,今天普遍使用的宋體、仿宋體都由此而來;字體中又分細字、小字、中字、大字四種,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表達需要。版面和行格字數、距離均有相應的規定,對稱和諧。墨色深淡適宜,版心外飾以線框,上下雙邊,左右單邊。同時運用了多種不同的裝訂方式,簡樸大方,清秀娟麗。到元代出現了朱墨雙色印,明代萬歷年間又有了五色印。雕版印刷技術在我國綿延1300多年,形成了我國圖書裝幀的傳統藝術特色。我國最早在北宋慶歷年間又在雕版技術上發明了活字印刷,可算是印刷史上的又一次技術革命,遺憾的是,并未得到普遍推廣。明代初,我國印刷術傳入歐洲,發展成最新技術的活字印刷,19世紀初, “出口”轉成了“內銷”,西方的印刷術傳入了我國。當代又引進了電子排版、制版技術;我國也發明了電腦漢字排版系統,書刊、廣告、包裝的形式美也不斷隨之改觀,逐步進入到現代水平。
由此可見,在印刷術的發展過程中,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特別是國家頒布的印刷產品質量標準,從制版、印刷、裝訂等各個環節上制定了規范的尺度。它充分反映了印刷中的美是客觀存在的,且有規律可循。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按照國家標準進行生產,才能符合美的規律,滿足人們對印刷產品美的需求。印刷術是“神圣的藝術”,是人類的“文明之母”,這是歷史對印刷術的客觀評價。
二、印刷中展現美的方法是多樣的
“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是馬克思的一段至理名言。印刷技術的發展,正是人們掌握了自身視覺、心理的內在規律才發明了這各具特色的印刷種類。它進一步證實了馬克思論斷的科學性。
印刷展現美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按印刷時有無壓力可分為有壓印刷(凸版印刷、平版印刷等)和無壓印刷(靜電印刷、噴墨印刷);按油墨轉移的方式可分為直接印刷和間接印刷;按印刷產品形式可分為書刊印刷、報紙印刷、包裝印刷等;按印刷版面特征可分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
凸版印刷是指用凸版施印的一種印刷方式。凸版印刷一般屬直接印刷,是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印刷方式。用凸版印刷出來的產品,墨層厚,光澤好。因此,凸版印刷廣泛應用于書報、包裝裝潢、印金印銀、電化鋁燙印等。
平版印刷是指用平版施印的一種方式。現人們通常所說的平版印刷,主要是指使用ps版進行印刷的方法,即印版上的圖文部份附著油墨經橡皮轉印到紙張上的印刷方法,俗稱膠印。平版印刷屬間接印刷。平版印刷制版迅速,裝版方便,印刷速度較快,印品的色彩及階調的還原性較好。因此,平版印刷廣泛用于印刷彩色圖片、畫冊和插圖,并且逐步應用于書刊印刷,平版印刷產品的墨層比凸版印刷產品和凹版印刷產品的墨層要薄一些。
凹版印刷是指用凹版施印的一種印刷方式。凹版印刷的油墨轉移量遠比凸版印刷和平版印刷多,而且印版耐印力高,印刷質量好。凹印產品具有墨層厚實、色調豐富,不易仿造等優點,但制版工藝復雜、成本較高。目前,凹版印刷用于精美畫冊、紙幣、有價證券、郵票、塑料薄膜等印件的印刷。
孔版印刷是指印版的圖文部分可透過油墨漏印至承印物上的印刷方法,它分絲網印刷,譽寫版、打字蠟版和鏤空版印刷。印刷時,在一定壓力作用下,油墨透過印版上圖文部分的孔洞轉印到承印物上。孔版印刷屬于直接印刷,油墨轉移量比凹版印刷還要大,其產品墨層厚實,有立體感。孔版印刷不僅能在紙張上施印,而且還能在木板、織物、皮革、金屬、玻璃、搪瓷等物體上施印,應用范圍廣泛。孔版印刷的主要缺點是印刷速度慢,不易進行彩色印刷。
印刷作為傳播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重要手段,發展至今已經能通過多種方法再現人類智慧,傳播人類文明,滿足人們的需要。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新的印刷技術會不斷提高,新的印刷方法還會不斷出現。
三、印刷中處處體現美學
面對書籍版面上一排排、一行行整齊的黑色字體,人們不知是否想過,就是這些黑色的點、線,將祖國乃至世界上的巨大的精神財富保存下來。黑色在美的領域中,有它自己的價值。它不僅有陰暗、沉郁的特征,它更有莊嚴、肅穆、沉著的氣度。正因為有這些其它色彩所不具有的特色,它才在繪畫、美學、印刷中占有特殊地位。這不只是我國的傳統,在古老的歐洲也同樣采用這種色調,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白紙黑字的色差懸殊,對比強烈,在審美視覺上顯示出對稱、均勻、樸素、素雅、端莊,確是極妙的結合,且符合視覺衛生。幾千年的實踐,人們在閱讀中認識到,因黑色的反射光為零,它是眼睛最佳接受色。唯有黑色,才有利于視覺快速吸收,使人們在閱讀過程中出現寧靜舒適,愉悅之余,心理上自然出現一種美感。創用黑色作為印刷的先人,確實為極有遠見的美學家。
印刷作為一種工藝技術,它是展現和傳播美的工具。它在展現美的同時,自身也體現出美學觀念,它是真善美結合的技術。任何美的事物都是應當具有真實性。只有把握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才能按照美的思想去發現美、創造美。任何“善”的事物都是能滿足人們某種現實需要的功利價值。它不僅是美產生的根源,也是最終的目的。當人們按照美的觀念,運用自己掌握的客觀規律指導自己的實踐,創造出滿足人們物質方面或精神方面實際需要的使用價值,這就實現了善的目的。真是事物的本質特征,善是事物功能上的特征,美是事物結構上的特征,所以真善美常常是融為一體的。
印刷技術從無網印刷發展到有網印刷,正是人們掌握了人眼的分辨力是在明視距離里、兩點之間的距離小于0.01mm時即將兩點視為一點的規律,才大膽地發明加網技術,將連續調圖像分解為網目調圖像進行印刷,生產出符合美的規律和要求的產品。可以這樣說,加網技術的發展是印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是印刷技術中追求真善美的重要體現。
斯大林說:“辯證法認為,自然界的任何一種現象,如果被孤立地、同周圍現象沒有聯系地來看,那就無法理解,因為自然界的任何領域中的任何現象,如果把它看作是同周圍條件沒有聯系,與它們隔離的現象,那社會成為毫無意義的東西;反之,任何一種現象,如果把它看作是同周圍現象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是受周圍現象所制約的現象,那就可以理解,可以論證了。”審美現象自然也是如此。印刷由最初無網印刷發展到有網印刷,這當中最根本的變化是組成圖像的基本單位發生了變化。無網印刷是以整色塊為基本單位,即有圖文的地方,也就有色塊。而有網印刷組成圖文的最小單位是網點。如果孤立地看每一個網點是不會產生美感的。一旦將這些網點聯系起來看,那么,就會展現出美麗的圖像,達到傳遞信息、傳遞美感的效果。當網屏的線數為一定時,網點的大小是隨原稿圖文的層次變化的,網點大表示圖文深,網點小表示圖文淺。到目前為止,網點是表現濃淡不等連續階調原稿的最有效辦法,它是美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它是人類成功地運用美學知識為自身服務的典型范例。人們發明了加網技術,從而也自身享受到加網技術變革為復制質量提高所帶的美的感覺。
連續調彩色原稿復制,大都采用四色印刷。它的色彩還原是通過網點的傳遞、四色疊印來的。因此,它和階調再現有密切的聯系。四色印刷中,任何一色的網點變化,都對正確的色彩還原帶來明顯的影響。其中不但要保證以三原色為基準的單色色相,還要使黃、品紅、青組合達到中性灰色平衡。同時,對起輔助色作用的黑版還要掌握好。這就要求操作者有敏銳的色彩感覺,隨時糾正可能產生的偏色現象。對使用單色機印刷四色產品的操作者,還要具備識別圖像尚不完整時的每一單色印張上色偏的能力。可見,美學在印刷中處處得到運用。
印刷陷印的處理原則有哪些?上光技術如何實現柔軟的觸覺效果標志的藝術規律數碼印刷最基本的模式在于價值應用一縷濃香一縷溫情用Photoshop做賀卡10月包裝紙行業“漲”聲持續水識別標簽在電子設備領域應用趨廣ATM機無法識別克隆卡 持卡者必須保護好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