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已死。”
看完《長城》后,“褻瀆電影”12月15日發了這么一條微博,他當時沒有預料的是這條評論引發的后續效應將遠遠超過其控制范圍。當天樂視影業 ceo 張昭就毫不客氣地轉發對罵,并以樂視影業官方名義發出了警告函,稱將采取法律手段。今天人民日報客戶端發文,以此為例批判“蓄意惡評傷害電影產業”。
事情的起源是《長城》《擺渡人》《鐵道飛虎》這三部賀歲檔大片都沒有取得預期中爆棚的口碑與票房,人民日報認為是豆瓣、貓眼兩大影評網站的低評分導致不少觀眾對賀歲檔國產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絕觀看國產影片。其中“個別大v、公眾號為博眼球、圈粉絲、流量變現等目的,發布惡意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嚴重破壞了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人民日報稱。
根據36氪獲得的消息,昨日豆瓣、貓眼已因評分過低被電影局約談,貓眼 69 位專業影評人已經接到通知,專業影評入口將要調整。今日,36氪打開貓眼購票app發現“貓眼專業評分”這一功能已在首頁下線。
年初預期中的600億票房盛宴在歲末沒有如期而至,現在看來,中國電影年末的賀歲檔大戲已經不僅僅停留在電影院了,它更像是按捺不住的資本聯合了“救市”心切的神秘力量,發起的一場以沖擊年末票房kpi為主要目的的營救行動。
中國電影市場有那么糟糕嗎?
在2016年之前,國內幾乎沒有哪個行業能夠像電影行業這樣年年跑贏gdp增速,交出年均超30%漲幅的完美答卷。中國電影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日子一度看起來指日可待。
然而在票房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資本開始兇猛入侵,各種花式保底、眾籌、對賭、理財產品層出不窮,《葉問3》的票房造假與金融賭局事件的出現集中暴露了資本的瘋狂。
涌入電影行業的錢在變得越來越多,電影院蓋的越來越多,屏幕上的好內容卻變得越來越少。今年9月中國電影首次出現了票房同比負增長的情況,在12月之前,去年的440億票房都對今年的電影行業來說是一個岌岌可危的數字。(截至2016年12月23號,中國電影票房達到441億)
當一輛高速疾馳的列車突然放緩速度這會意味著什么?那些拼命給它投錢,加滿油箱的人的希望將會陡然落空,他們一定會想方設法讓它重新加速沖到120邁,而12月是他們為數不多的能夠抓住的好時機了。
中國電影的賀歲檔往往有著制造票房冠軍的神奇力量,去年的《尋龍決》曾在這個檔期卷走了近17億的票房,今年同樣有著豪華全明星陣容《長城》和《擺渡人》看起來都像是有著能夠復制奇跡的實力玩家,況且他們的背后還站著阿里巴巴、萬達和樂視三個巨頭。
但始料未及的是,口碑的坍塌比預期中來的快了許多。《擺渡人》上映不到12小時,豆瓣評分跌至3.7分,幾乎是今年所有上映的大片中起始評分最低的一步,在各個社交平臺上,批評《擺渡人》和《長城》的“爛”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
而在這個關鍵時間點,資本的神經已經無比脆弱,任何一個可能引發票房坍塌的因素都會引起足夠大的警覺。更何況在信息門檻在逐漸被降低的當下,口碑對票房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重要。根據復旦經濟學院研究員,經濟學博士陳沁的報告,當周末上映的所有電影豆瓣平均得分每高出一分時,一家電影院的票房便會提升35萬。
在背負巨大壓力的情況下,他們對惡評的容忍度就會降低,對于有商業目的傾向的惡評就會不惜一切代價的消滅。而豆瓣和貓眼作為影評內容的承載平臺,此時在治理虛假影評和惡意影評方面的表現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于是,針對豆瓣和貓眼似乎可被信賴的質疑就出現了。人民日報的報道稱,利用“撞庫”“肉雞”等網絡作弊技術,一個團隊甚至幾個人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對豆瓣上的影片“刷分”;而貓眼上專業評分只來自于數十位專業影評人,并不能完全替代普通大眾對于影片的觀影評價。
什么是簡單可信賴的評分體系?
對于逐利的電影資本而言,另一件加劇他們焦慮感的是電影行業的輿論場近年來也在悄然變化。
過去在中國,對傳統媒體而言,有限的渠道資源至關重要,但也正因為渠道資源有限,事實上提高了影評的門檻,限制了大眾的接收方式,也影響了影評的影響力。不過,豆瓣等社區的出現降低了影評門檻,影評不再需要去爭取有限的媒體渠道,而且隨著用戶數量增加,評分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大眾對某部電影的看法。
自媒體的出現幾乎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渠道壟斷,而且各個自媒體平臺都有相應的付費激勵機制,“內容創業”也成了2016年創投界最關注的名詞之一,在今年8月最大的影評自媒體“毒舌電影”的估值已經超過數億元。越來越多的影評人開設了自己的公眾號,在電影這一細分領域搶奪內容市場的紅利,無意識間也擴大了影評人的影響力。
這導致片方被迫發生的一個轉變是,過去在宣傳過程中片方掌握了更多不對等的信息,可以有目的性投放給目標觀眾。但如今,他們已經不再享受這種不對等信息帶來的優勢,一部電影的口碑,最晚在首周末過后,便幾乎能盡人皆知,新的傳播環境,給電影宣傳帶來了不少的困擾,并且由于單個影評人自身的話語權加重,這導致片方的口碑管理目標更為分散。
對于整個行業這是一件好事,輿論環境正是在這種有來有往中逐漸建立成形。但也是由于單個內容生產主體的主觀性,很多個性化以及隨意化的言論也會隨之產生。一位業內人士告訴36氪,此前有電影公司曾嘗試去投資這些影評自媒體,但高額的報價最終嚇跑了不少投資者。由于在中國缺乏類似好萊塢的成形的獨立影評人制度,從而導致國內的影評人環境并非完全得到凈化,這也直接影響到貓眼和豆瓣上的評分體系。
目前,貓眼電影和豆瓣都沒有回應這次事件。不過這并非豆瓣第一次遭遇“公正性質疑”,也在去年賀歲檔的時候,有人質疑豆瓣干預電影評分,阿北發表《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作為回應,在文章中,阿北回應了評分規則、趣味是否小眾、水軍等問題,并明確表態,豆瓣電影評分來自于1億人的觀眾,不會因為商業合作而改變,而且“整個豆瓣系統里沒有‘修改電影平均分’的后臺功能。”
對于“我可以做點什么讓我的片子在豆瓣評分高一點?”這個問題,阿北回答說:
“我確實不知道除了拍好電影,能做什么。”
解析影響RFID數據安全的諸多因素2017紅點設計大獎包裝類獲獎作品出爐做好標簽,紐搏泰開啟無限商機快印企業網絡營銷的三個重點八個最浪費成本的印刷問題佳能 iPF9010S(60英寸)大幅面打印機壓光故障的原因和解決辦法關于印刷尺寸以及印刷分辨率需注意的問題